2015年1月14日13时21分,在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北纬 29.3 度,东经103.2度)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多地有震感,川南四城也有不同程度的震感。据四川省民政厅报告,截至14日20时初步统计,四川乐山市金口河区5.0级地震造成金口河区、峨眉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3个县(市、区)近1.1万人受灾,11人受伤,其中金口河区、峨边县各5人、峨眉山市1人。此次地震还造成2户3间房屋倒塌,37户71间房屋严重损坏,1608户2536间房屋一般损坏。具体情况还在进一步调查之中。而在去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已致鲁甸县数百人死亡,数千余人受伤,房屋倒塌12000余间,受损30000余间,灾区交通、电力、通讯全面中断。小编整理出抗震救灾 科技可以做些什么,里面讲到一款通过Wi-Fi发送求救信号的App。将受灾的信息发送出去,营救人员搜索到这个热点以后再寻找受灾人员。这个APP的应用如下:一款通过Wi-Fi发送求救信号的App,它能迅速将你手上的智能手机变成一个无线求救基站。一般情况下,在地震等大型灾难发生后,手机很有可能收不到信号。在信息的孤岛里,灾民求救无门。FIT(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Appl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员工Leonardo Ramirez 想出了一个妙招,那就是将求救信息“植入”Wi-Fi 的热点名称里。之所以想到这个点子,是因为他发现自己的邻居经常通过 Wi-Fi 名字来传达消息,比如“不要在阳台吸烟”“不要制造噪音”。于是他决定做一个 App,能够迅速将求救信息做成一个 Wi-Fi 热点发送出去。与其它求救方式相比,这个方法的优势是不需要网络,而且相比其他的连接方式(比如蓝牙)要稳定得多。在咨询了专业的急救人员之后,他跟同事Amro Al-Akkad开发出了victim app和seeker app。据悉,victim app 可以帮助受困人员发出一条最多 27 个字符的短消息,而 seeker app 能在 100 米之内接收到。在一次模拟演练中,他们成功用 seeker app 找到了两名“受困人员”。网站博主忆轻狂在博客里提到。“于是我有一个想法,就是不知道两个手机如果都打开wifi热点的话,能否直接通讯?或者wifi的协议是否允许这样的直接通讯,而没有一个作为热点一个作为客机的?如果可以直接通讯的话,那么所有的手机打开wifi,是否就可以组成一个网络,哪个手机用户受伤了,都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快速的传递出去,并且近距离可以依靠几个手机的网络进行定位?这样的话,即便没有基站也可以跟联络了,可以极大地加快搜救工作唉。不知道技术上是否可行,但是理论上可定可以实现,或者以后可以增加这个应急协议。求专家科普”第2页:技术可行吗?博主与网友的互动第3页:正方:技术牛人提出多个技术方案第4页:反方:想法纯属异想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