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数据“挤水分”背后:看懂这六大焦点问题

※发布时间:2018/3/1 17:18:0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继2017年初辽宁承认经济数据造假后,最近一个月有几个省份或地区坦承数据“注水”。先是内蒙古,经济数据库2018年1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承认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区县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一些地方盲目过度举债搞建设。之后,天津在两会上传出消息,滨海新区GDP调减1/3。除了内蒙古、天津“自曝家丑”,主动“挤水分”,河南、山东、海南等全国多个省份也淡化了GDP增速目标,提出要甩掉“GDP增速包袱”。

经济数据水分有多大?

辽宁省是最早公开确认财政数据造假的省份。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2017年1月17日,在辽宁省两会期间,辽宁首次对外确认,全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问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全省所辖市县在2011-2014年,累计虚增财政约占同期财政收入的20%,虚增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虚增比例高达23%。为了挤掉当地财政水分,2015年辽宁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2014年同比下降达到33.4%。笔者认为,辽宁这两年经济被称作是“断崖式下滑”,原因就在于“壮士扼腕式”地挤水分,应该是前些经济数据肯定是“没那么好”,这两年也“没那么糟”,都是数据做的怪。

而在内蒙古,据新华社报道,自治区党委承认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全球经济数据库经财政审计部门反复核算后,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总量的26.3%,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财政收入降幅最大的是包头市。此轮挤水分下财政数据直接从2016年的271.2亿元降至137.6亿元,同比下降接近五成。同时调整了2017年收支预算预期目标。调减后,2017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03.4亿元,比2016年公布数据下降14.4%,剔除虚增空转因素后同比增长14.6%。

天津滨海新区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首破万亿元,以10002亿元在当时18个国家级新区方阵中居于首位。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天津对滨海新区“更改统计口径”,由“注册统计口径”调整为“在地统计口径”,2016年GDP由原来的10002.31亿元,调整为6654亿元,意味着2016年的GDP缩水3348亿元,调减了33.5%。

2017年12月,审计署发布2017年第三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公告,吉林、云南、湖南和重庆虚增财政收入15.49亿元。

有报道说共有十个省市存在“挤水分”的现象。其中,山西“挤水分”规模最高,接近8500亿;山东、天津两省“挤水分”规模1000-2000亿,浙江、吉林、湖北与安徽“挤水分”规模500-1000亿之间,贵州、宁夏、新疆、江苏“挤水分”规模在200亿以内。十个省市合计“挤水分”规模15500亿,占2016年各省市投资规模总和的比重略高于2.6%。

(文章来自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欢迎了解更多经济数据详情:http://www.ceicdata.com/zh-hans/campaign?ui_lang=zh-hans&how_hear=110&spage=12080 )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