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行情将迎来收官,上周沪指5连阴失守3100点关口,自4月8日的调整以来,上证综指累计调整了4.93%,中小板综指累计调整了7.15%,创业板综指累计调整了6.7%。
指数的持续调整也意味着赚钱效益的下滑,数据显示,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16个行业指数累计跌幅超过同期创业板指数跌幅,其中国防军工、有色金属、计算机、轻工制造、传媒、钢铁等跌幅超过9%。期间实现正收益的只有食品饮料、通信实现正收益,累计涨幅只有1.89%和0.50%。
从个股来看,4月8日以来,共有近3000只个股实现负收益,共有近90只个股跌幅超过20%。派生科技、乐视网、ST刚泰、ST印纪、ST节能、萃华珠宝、ST大洲等跌幅超过30%。威派格、金盾股份、数字认证、八菱科技、中船科技、*ST盈方、御银股份、ST椰岛、银亿股份、易见股份等跌幅超过25%。业绩地雷股、绩差股和爆炒题材股成为调整重灾区。
在个股和指数调整的时候,不少个股上周创出历史新高,剔除上市不足一年的次新股,共有36只个股上周创历史新高,其中包括泸州老窖、古井贡酒、贵州茅台、山东药玻、爱尔眼科、济民制药、安井食品等以白酒和医药为代表的消费股,也包括上海机场、宁沪高速等分为红较稳定的交运股。猪肉股是表现最突出的板块,但近期的波动明显加大。
2014年中到2015年中的牛市中,出现过两次分歧较刘硕和关昕大的时候。第一次是2014年9中旬-10月份末的休整。第二次分歧是2015年初,由于受到两融监管加强的影响,券商、一带一、银行、房地产等之前强势的板块开始休整,在休整期间,还有过降准,但是市场在降准后高开低走,投资者又一次等待业绩。2015年1月-2月,指数区间震荡,但之后市场在互联网板块的带领下重新进入新一轮估值提升,并没有等待经济回升之类的信号。
2005年牛市第一阶段中,政策(股权分置、汇改)、利率(下行)、经济预期(领先指标见底),所有的大逻辑都很好。2005年6月到9月,股市进入第一波上涨了。但是随后利率下行趋势放缓、上市公司财报不好等因素出现,市场出现了季度级别的调整,之后随着经济进一步改善,股市进入2006年更猛烈的上涨。
广发证券认为,今年4月初以来,10年期国债利率持续抬升,最大升幅高达37BP,历史上的熊牛转换初期经常出现类似情形:05年、08年和13年的熊牛转换初期,也曾出现过国债利率短期快速上升40BP左右的阶段在熊牛转换初期,如果10年期国债利率短时间内大幅上升40BP左右,股市一般会迎来为期约1个月的牛市中的调整期,幅度10-12%左右,但短期的调整并不会改变市场中长期走牛的趋势。
招商证券认为,市场进入下跌趋势,无外乎两种情况,一般来说,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收紧导致经济出现下滑预期是“流动性恶化”和“经济预期恶化”双杀的根源。当前情况下,货币政策还谈不上紧缩,也没有太大的紧缩逻辑,短端利率仍维持低位,我们不认为货币政策已经转为紧缩。而经济预期虽然经历了一波复苏,但是显然经济情况并没有明显好转,指数整体估值也谈不上高估。
另外一种情况是外部冲击,比如亚洲金融危机(1998)、次贷危机(2008)、欧债危机(2011-2012)、中美贸易摩擦(2018),这种全球性风险偏好降低的背景下,A股多数难以独善其身。目前来看,美股已经创新高,虽然欧洲经济不行,但是显然欧洲投资者并不是特别悲观,法国、、英国股票市场均维持涨势。有很多投资者担心全球经济下滑对市场的冲击,目前来看,经济下滑并未触发任何的“危机”,既然欧美本身都谈不上跌,国内亦无明显影响。市场并没有大幅下跌的基础,最差也是会有结构性行情。
中银国际认为,虽然估值已修复到中枢,但是相对来说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短期回调是入场机会。虽然不排除经济暂时性回暖后再向下探底的可能,但政策调节的空间充足,不用过于担忧。央行强调不搞“大水漫灌”并不代表政策偏紧,流动性大概率不会面临收缩的风险。
新时代证券认为,这一轮休整不会改变2019年熊转牛的大格局,但由于场外增量资金进来的量不够大,所以战术上,不管是相对收益投资者,还是绝对收益投资者,5月都需要适当防守,等待下半年的机会。
广发证券认为,短期来看,市场受到流动性预期变化,经济数据预期兑现,海外市场波动加大,市场前期获利盘较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市场近期有一定幅度调整,震荡。我们认为后续叠加年报、一季报基本披露完毕,是投资者利用震荡、调整,考察盈利,依靠基本面,回归业绩,耐心挑选优质标的,实现上车的好机会。
安信证券认为,市场前期不符实际的强宽松预期需要修正,春季行情的核心利好从基本面到流动性预期的改善也都已经兑现,而当前阶段市场的整体基调是休整,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技术性反弹或反抽的交易性机会,但为整体不宜冒进。从结构上看,倾向未来一个阶段的排序是成长消费金融周期,行业上重点关注通信、计算机、电子、医药、商贸零售、保险等。主题上重点关注国企、一带一、上海自贸区、长三角一体化等。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