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实时快讯> 文章内容

记者24小时:带着“温度”的新闻是怎么产生的

※发布时间:2017/8/30 10:59:1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上次看升国旗是去年的时候,这算是记者上会的福利啦。”3月5日清晨6点,东门外,记者们已经排起了百余米的长队等待安检。初春的乍暖还寒,有人跺着脚、有人搓着手。晚到的记者有些郁闷地问“你们几点来的?”排在最前面的人轻哼了一声,自顾自说着“凌晨3点就到了”。

  3月5日9时,十二届全国五次会议正式拉开了大幕。为抢到更便利的拍照、摄像和提问,人民网全国前方报道组早早来到东门外等待安检。有趣的是,队伍变得越来越“厚”了,为能离大会堂东门更近些,人们不自觉在往前挤着、在寒风中咬牙等着。

  在大会正式开幕前,“部长通道”上的答问是各家争抢的焦点。刚一通过安检,有人扛着三脚架、拎着摄像机,也有人抱着大衣、背着包,撒腿就往“部长通道”方向跑。平时看着柔弱的女记者,奔跑的速度丝毫不逊色。

  8:10分至8:50分,有11位部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速记文字敲出来了,编新闻的同学自己拿哈”“图片扔圈里了,请后方编辑对接”“领导在线等审稿呢,大家速度了”“稿子发了,微博微信尽快”“推荐首页专区了,截图扔群里”……

  各司其职、查缺补位、一气呵成,是对这短短一小时采访的真实写照。付出得到的回报也令人欣慰,《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网购不是法外之地》《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有一天外国人会来中国买奶粉》《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让脱贫历史检验》等一批,作为原创首发被各大广为转载。

  “刚刚针对部长答问的延伸解读,已经传给了后方导播。”“视频资料刚刚发给你啦”“收到了,用上了”“亲,麻烦手机端给推荐下呗”“正等着你消息呢,放心”......这不仅让人感到,报道创新出彩,关键还要“融起来”。

  在此后的一个多小时里,人民网记者认真学习着《工作报告》,准备着稍后采访代表时的问题。“务实、亲民,令人振奋”“作为基层代表,我对报告中脱贫的内容印象深刻”“关于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民生保障等话题,让我越来越有信心了”……快11点的时候,大会开幕式结束,代表们陆续走出会场时如是说。

  直播是2017年人民网报道形式创新的重要一环,记者一边想着与代表互动的问题,一边“照顾”着手机屏幕里的摄像效果。当得知采访内容对后方导播起到了救急效果,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在“朋友圈”里秀起了“一个人的直播”。

  作为上午最后一批离开大会堂的团队,大家这才想起来“12点了,还没吃饭呢”。“回吗?”“不了,随便吃一口,下午下团采访了”“联系了日视频直播,还得抓紧时间测试设备呢”……

  下午3点,江西代表团在审议《工作报告》,并同时举行“日”活动。提前一个小时,人民网直播组已经在测试设备、前后方对接了。会议过程中,针对脱贫攻坚、反腐倡廉、区域经济发展等讨论和记者提问亮点频现。尽管会议准时结束,但报道工作还在进行。“别急,再校对一遍,不能出错!”天黑了,直播组将工作地点转移到了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上。寒风里,人民网记者不敢懈怠,已经冻得“大舌头”了,还不忘调侃说:“电脑都冻没电了,人脑还在转,看来还是我们强。”

  白天跑会、晚上写稿,是期间记者工作的真实写照。白天采访的内容如果没在当晚中体现,一天的工作则是零,将失去时效性,熬成“熊猫眼”是常事。

  23:27分,“@领导,私信您了,请审核”“收到,有改动,可发”。十分钟后,后方编辑群跳出了回复:“已发,记者查收链接,还‘热乎’着呢”……

  技术的创新让记者有了更大空间发挥个人能力,而看似个人完成的报道,实则背后是后方编辑团队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推荐: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