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对居住条件的追求也渐上台阶,要住的舒适,方便,可能的情况下,还要体现居住者的审美、价值。作为一个有着超过500万平方米住宅建造经验的项目管理者,史翔的管理也着住户的脚步一向前。时至今日,科技已成为工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史翔说,把科技融入人居,技术难度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各种技术加以整合实施出来。
眼下,史翔正在主持的一个项目是环秀湖花园,这是一个极具特点的地铁上盖建筑。随着城市的发展,可利用土地面积进一步缩减,如何更高效的利用现有空地进行住宅建设成了新的挑战。正如这个项目,利用地铁上部空间建造住宅,科技提供了不少可能性。
“施工设计难度还是很大的。下面中元节出生的人是地铁,是高层住宅,如何保持建筑的稳定性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史翔说,由于地铁站内部有各种高压线和管道,还有地铁运行带来的震动,给整个建筑的安全防范带来极大的挑战,但这这是科学技术凸显其魅力的时刻。
科技正在充当一个重要手段为人们对于住宅的各种想象提供了实现的可能。苏州国际街区的建设中,作为负责人,史翔倾注了很多心血。这是苏州第一个恒温恒湿恒氧的科技住宅,在设计之初,就被定义为一个绿色建筑的高标准项目,其技术含量也前所未有的高,除了恒温、恒湿、恒氧,还要实现恒洁、恒静、恒智。
在设计建造中,史翔为这个住宅使用了很多新的技术,比如地源热泵系统、天棚辐射技术、外墙保温系统、主动式新风体系,“有些技术别人也用,但是我们的不一样,我们用新的技术外墙保温效果会更好,新风循环也更高效,包括小区内部中水和雨水的回收利用,太阳能的利用,下了很多功夫。”
如何把科技融入人居,为住户的舒适性、便捷性服务,史翔认为,单纯从科技的角度看难度并不是很大,“难的是把这些技术进行整合,用出来,难的是用这么大的魄力去把普通住宅打造成高科技智能住宅,并且实施出来。”
如果让史翔给理想中的家做个描述,他会说:“在家里面,从厨房,到卫生间,再到工作区域,尺寸适宜,所有的设计兼具方便性,舒适性。”史翔说,管理项目时,他有个硬性要求,下属人员从设计工作开始,每一步的方案都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如何给他们提供舒适的生活。
史翔在苏州第一个恒温恒湿恒氧的科技住宅苏州国际街区的建设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他为整个项目的实施做了通盘考虑,筹划了一些关键细节,“我在一些细节处的考虑其实都是考虑人的需求,考虑如何使生活方便化。”史翔说,不管是照具的设计,还是储物空间的设计,无一不是出于对使用方便性考量后得出的最优结果。
基于这些考量,史翔赋予了建筑“完善的给排水、消防、机电等专业设计,内容包括了给水系统、污水及雨水系统、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淋系统、绿色建筑展示系统、通风空调、防排烟系统、电梯工程、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同时借助科技的力量,史翔让整栋建筑实现了住宅的智能化:夜灯自动,给夜间起床的人一个适宜又不影响睡眠分为的照明;可以自动打开的空调、窗帘,给住户带来便捷的体验;恒温、恒湿、恒氧的系统,让南方住户摆脱梅雨天的潮湿;智能化的地暖控制系统让出差的人一回家就感受到温暖;用手机可以实现远程煮饭,可以了解排水系统的运行情况......
史翔认为,智能住宅不是无谓的创新,“目前有些应用在住宅上的科技实用性不高”,科技只是一种让居住者更加舒适的手段,“让居住着的使用感受更加人性化”,才是智能住宅应有的样子。
苏州国际街区交付后,通过一段时间的住宅体验,史翔得到的业主们的反馈很是令人欣慰,“他们觉得住进去以后,完全没有像普通住宅一样感觉到梅雨季节的潮湿,温度和适度,包括室内的空气清新度都非常舒服,说明我们的探索成功了。”史翔认为,用科技手段整体解决住宅内的一些影响宜居因素,这正是科技智能住宅的前景所在,越来越多的人会寄希望于智能解决方案。
“为人而设计,而服务。”史翔认为,这是智能住宅的存在根本。他说,建筑都与人联系在一起,人们花费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住宅里生活、交流,因此,家的概念不仅局限于房屋内部,还包括整个小区的配套设施、服务、绿化景观灯,也因此,智能的概念绝不仅限于房屋内部的家居智能化。
史翔介绍,目前,科技智能住宅的身影在房地产市场上还少之又少,许多公司仅仅只是把“智能”当作其中的一个卖点,实践在某一个或几个系统中。在这方面,他已经看的很长远,他认为,“从节能包换的角度看,智能建筑肯定需要往前推进。”
史翔有个习惯,每个项目做好投用以后,他都会带着家人去里面参观,带着自豪感给他们详细介绍每一个细节是如何考量的,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这是我们参与建设者的一种投入情怀”,史翔说,“只要每个人都带着这样的想法去做的话,我们的项目都会做的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