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洗头掉头发这是一种很直观的感受,简单就是“好与不好”的区别,没有“还行”这个选项。对于“智能家居”而言,用户的体验更是尤为重要,上一节论述了相关的“法”,这一节讲讲“智能家居”在“用户体验”方面的“道”。
在智能家居方面,容易对“用户体验”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这几种同样适用于其他的硬件产品,同时也是产品经理在设计一款乃至多款联动的“智能家居”产品时,需要注意的点。
我想对于“智能家居”来讲,很多用户在惊叹于它的功能之前,最容易被它的外观所吸引,甚至先入为主地给它盖上一个“是否智能化”的标签。说白了,一份月饼,你拿塑料袋装着就只能卖5块一个自己带回去吃,但你加个礼盒月饼上再弄些字就可以卖500用来送人了。
近年来很多的“智能家居”产品,走的设计多以“禁欲风”为主:极致简单的设计,搭配素雅的纯色,去除一切可以去除的按键,将屏幕嵌在内部。当机器时再出来,并发出淡淡的荧光,只需手指轻点甚至轻轻挥动,一切操作简单实现。
其实很简单就能想明白,有些事物的本质确实很容易被其华丽的外表所,也许本身它的功能方面并没有那么惊艳,但它的外观足以让无数人为之倾倒,从而忽略其“华而不实”的本质。
举一个与家居无关的例子:初代苹果亮相,世界在感叹原来还有手机可以只需要一个按键就能解决如此多的事,一整块的屏幕同时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然而实际上最初的IPhone通话质量很差,不支持多信息,数据传输的速度也很慢,在当时的手机背景下委实不算特别合格。
但它的外观震撼了世界,时至今日亦是如此,无论是双摄像头的布局,还是背部天线条的设计以及“风靡国产”的刘海屏,Apple leads the world。
所以“智能家居”的智能化,不光需要体现在“产品功能”上,在设计时其独特的外观同样需要引人思考,当然不是推崇“标新立异”,而是要“彰显独特”。这两者的界限并不难区分。
“标新立异”就像“武林”里的李大嘴一样,钱掌柜让他做一个“独一无二”的月饼,于是他做了广为流传的披萨式、汉堡式和馒头式,但这并不是用户所期待、所想要的类型,即使它的确够新。而“彰显独特”意在“万花丛中一点绿”,能让用户觉得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你这个产品到底是有什么功能。
当然,,外观如果过于惊艳,也容易提高用户对于产品功能的期望,这其中的度还是要靠自己掌握。
很多时候用户对于产品的感叹,究竟是“智能化自控开关”,还是“看起来和我普通按钮没什么两样只是不需要我自己动手去按的开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带给用户的第一印象,即使他们功能完全相同。
比如:用户最初是使用了A名牌的智能开关,用久了之后感觉还不错,知道这个牌子做这一块挺厉害的,突然有一天听到它又推出了新的智能锁,说是比传统的锁钥更加安全、便利于。是在有了对上一品牌良好印象的基础上,决定再次尝试。
如果此时智能锁也在用户心目中打下了优秀的口碑,那么此时A公司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就会从一家“做开关做得很棒的公司”变成“做开关和锁钥做得很棒的公司”。长此以往,总会发展成“做智能家居做的很棒的公司”。
毕竟做“智能家居”,需要长线布局,然后贯穿全线,先从用户的方方面面开始,再通过相应的终端等将其形成一个大格局的相应。
毕竟目前用户在装修的时候还是会倾向于传统装修,现在比较容易接受的无非是扫地机器人、智能冰箱、智能音箱等,很少有在一开始就对开关、门锁等做文章的。那这样就只能一步步依靠品牌形象的加深,才可以改变用户的一个观念。
因此品牌的印象是需要累积的,慢慢地去渗透到用户的生活当中,毕竟在家居这块,目前智能家居的竞品更多的不是其他公司的同类产品,而是传统家居,如:海尔的冰箱、创维的电视。
智能家居,究竟怎样算智能,我想这才是目前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比较头疼的事,也许脑中的概念、模型有很多,但发现无法推广、应用到现实。
既然是智能家居,最主要的应该就是需要能随着用户的行为、心理这两方面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甚至能通过预知到用户的变化而提前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也许是用户预期之外的,也许是用户预先设置好的。
预期之外的很好理解,比如:一款智能化的衣柜,它可以通过传感器来记录下用户的衣服颜色、款式,知道用户有哪些衣服,然后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用户的外出活动类型等来给出一定的穿着搭配。
这种情景最常见于“科幻电影”中,像是有一个智能管家,无需用户过多操心即可默默做好一切准备并提出相对应的方案,同时这也是智能家居的一个终极形态:私人管家。衣食住行都不用再自己操心,只要是在自己的屋子内,一切都有AI帮你料理好。
举个例子:用户今天要加班,回去再烧热水就会延迟自己的一个休息时间,于是通过手机的“智能助手”发送了一条消息(指令)到家里的控制中心,通过认证证明是房屋主人发的消息,于是热水器开始运转,等用户回到家就可以直接洗热水澡。
这种情景比较类似与各种订餐、订花等服务,你下达了一个命令或一个需求,然后它在你做别的事情的时候就为你完成了。
但同样,产品功能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一昧地添加其他功能就可以代表“智能化”的。一款智能冰箱,如果它的显示屏上能显示我这一样东西放进去多久了,再不吃就要坏了的信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其人性化、智能化的一面。
但如果是在显示的是什么新闻、娱乐头条,我想不会有哪个用户会在冰箱前站几个小时就为了看看舆情。
用户并没有主动进行这个操作,但是相关的程序检测到用户也许需要,于是与相应的产品响应形成了相关“服务”的推荐或完成。(如移动端的各种阅读类应用的弹窗推荐)
所以为什么说到了这个程度,智能家居就会往“人工智能”方向发展,就像是有一个你看不见的机器人一样在为你安排生活。刷牙时不小心牙龈出血了,于是音响发出声音提醒你可以去牙科诊所进行一个检查,这些并不是用户自己主动安排的,而纯粹是靠产品的多级联动产生。
使用的牙刷有相应的装置,数据通过无线传到网端,相应的程序运行自动分析,发现这次的牙齿残留物中有血液的成分,于是传递相应的指令通过音响发出,提醒用户这次刷牙出血了。
相应的内容还有很多,只是实现的难度目前还较大,受限于AI的发展,还无法如此智能化地自动生成如此繁多的内容。
前面提到的烧热水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它完全可以扩大到更多,但同样,最终也是在往一个“智能管家”的方向发展。
它中最主要的就是可以实现多任务的协同进行,而且是可以跨地点、跨时间的,即使你不在家中,通过简单的指令下达就可以完成。但这个功能最出彩的还是需要与“无意识触发”相结合。
比如用户说:我想吃外卖,系统根据距离远近,此前的饮食习惯,甚至今日的天气等,主动推荐一家餐厅。类似的功能在部分APP中也可以实现,只是既然是“智能家居”,就需要以在“家”的角度去思考,也许是你只要在客厅喊一句这个话,整个系统就为你运转起来了。
产品我究竟用的怎么样,广告上说这个开关,我晚上起夜的时候它能检测到我要上厕所,就会自动亮起,但明明每次我晚上起床它都不亮,最后还是要我自己摸黑去按开关。
那这样子的产品体验就是极差的了,因此在“智能家居”这块,产品的功能使用体验尤其重要。要是连传统的功能都实现不了,何谈智能化?
毕竟在目前,智能家居的竞争对手还是传统行业的家具,你只有在使用体验上做得不比传统的电器差,用户才会开始选择欣赏你多出来的那一部分。
但同样,多出来的“智能”那一块,即使也许操作繁琐一点,但如果确实能解决用户生活当中的需求,同样也不失为一款优秀的产品。
“变”就是指技术、工艺等,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技术发展,也许现在还是只能用PVC材料,但若干年后就会有更轻、更安全的材料被研发出来,要紧跟时代,切不可固步自封。
同样还有潮流,现在是崇尚简约设计,也许几年之后大众的审美又开始往多彩方向发展了呢?这些是会变的,所以一定要看准时代的风向标。
心理主要指“、情绪、”等,这些核心的是不会变的,不同用户虽然有不同的需求,但本质上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类似于“七罪”,那是人内心本质的情感。
用户总想要物美价廉的产品,也会希望一次消费可以解决自己大部分的需求。而“智能家居”更可以满足一个“攀比”的心理,我用的产品比你的高级,比你智能化,这也是“智能家居”有别于传统家居的亮点所在。
生理方面的话,比如:人总要洗澡、吃饭、排泄,对于相关器具的需求是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的。只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以前洗澡用瓢,现在用喷头、浴缸,但核心的生理需要是不会变的,除类进化了某些器官不见了。
而同时伴随着生理需求,智能化的发展是让人越来越“懒”的,如何在用户不费力地情况下解决其相关需求,同样也是核心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