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世界知名化工巨头的了解多从官网或新闻中获得,真正深入的了解可说甚少,今天小编获得知乎网友倪明智的授权,将7家世界化工巨头在化工/材料上的优势及特点深入说明,以飨读者。
巴斯夫、陶氏、拜耳、杜邦、3M、霍尼韦尔、道达尔这些公司在化工/材料上的优势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年营业额超过743亿欧元,营业利润超过73.6亿欧元,拥有150年历史,市场营销策略也专注”We Create Chemistry”;
涉及石油天然气、工程塑料、功能化学品、医药、植物剂及营养品、工业气体、以及各种无机有机化学品等;
比如2014年年营业额仅增长0.5%,所以现阶段主推Verbund概念,利用其规模效应以及产品线丰富的优势,推崇上下游一体化概念,将客户服务、生产、物流、研发等变成一体化,提升服务效率、节省成本。
尽管之前收购罗门哈斯,尝试进入精细化学品业务,但是整体公司运作思上还是相对延续大化学品的方式,强调化学品的原料来源、价格以及物流;
陶氏化学在很早就开始了非石油来源的化学炼制尝试,包括与神华合作进行煤制烯烃(后来项目下马),包括近些年重点开发的页岩气。
在2012—2014阶段,受美国页岩气的推动,陶氏化学受益于低成本的页岩气,在大化学品业务上以低价竞争表现十分强劲。当然现在油价下跌有所影响,但长期开,是对的方向。
陶氏化学在水处理、绿色建筑、农业、食品包装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发投入、市场投入,而这块业务也的确带来了良好的业绩表现,尤其是水处理、农业等方面。
传统的化工医药公司,年营业收入在422亿欧元,营业利润为55亿欧元,旗下包括三块业务:HealthCare 医疗,Crop Science作物科学,Material Science材料科学。其特点在于:
拜耳集团已经想抛弃材料业务了。在三块业务中,医疗业务200亿欧元销售,增长5.6%,贡献36亿利润;作物科学95亿销售,增长7.7%,贡献18亿利润;材料科学117亿销售,增长仅3.7%,利润仅5.5亿元。
从股东回报角度讲,拜耳材料科学仅仅能贡献营业收入,但利润有限、增长乏力,所以才被剥离出来,单独上市,预计2016年上市。
以制造火药起家,一战中从军火生产中获利众多,扩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公司之一,之后又在二战中全面协助“曼哈顿计划”,将全体6万名职工搬迁4000公里,而美国支付了“1美元”。
再后来1981年收购石油公司(CONOCO Inc),以80亿美元成为当时最大的收购案,之后则在农药、医药、营养品方面不断的收购整合,成为现在的一家综合性化学公司;
杜邦在20世纪带领了全球的聚合物,发明了众多至今仍广泛使用的聚合物,比如尼龙、氯丁二烯橡胶、涤纶、有机玻璃、Kevlar防弹背心、特氟龙、氟利昂等;
杜邦在任查德•霍利迪(前任CEO)和柯爱伦(现任CEO)的带领下,一方面剥离石油公司等传统石油公司,一方面不断收购整合生物科技相关的企业,包括先锋种子、丹尼斯克公司—生物营养品公司,农业公司邦吉(Bunge)一起生产一种大豆蛋白,在田纳西设立首个生物基材料生产设施。目标是将杜邦从一个传统石油化工企业转向未来的生物基的化工企业,涵盖种子、农业、下游化学品、营养品、医药的公司;
过去几年一直有投资基金想将杜邦拆分为传统化学业务和新兴农业、营养品业务,但集团CEO则有不同看法,一直在讨论,使得内部也不断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对业务也有一定影响。
覆盖从日常生活用的洗碗布、拖把、挂钩、报事贴,到各种工业用的精细胶布、液晶显示图层、汽车隔热膜、隔音材料等;
3M 尽管产品线繁杂,但是在产品的开发其实一直有一个主线——对材料表面结构的控制,所以基本上所有的胶布、化学品、日用品,都是通过改变其表面的围观结构和工艺,来实现产品的创新。
霍尼韦尔本身其实是一家传感器和控制器的公司,成立之初以生产电子温度调节器为主要业务,之后在二战期间通过生产航空产品进入防务工业,现在很多飞机上的黑匣子都是霍尼韦尔的。1999年,与联合信号公司合并,成为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材料方面的特点在于:专注于电子材料、高性能聚合物和一些特殊化学品,比如尼龙-6树脂,制冷剂、有机硅密封胶添加剂等。
道达尔是全球四大石油化工公司之一,业务重心在于原油和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运输、炼化、销售,化学品业务包括化肥、树脂、粘合剂、电镀材料等。但从最近剥离波士胶、以及不断在亚太、中东投资原油及页岩气勘探来看,可能逐步会专注石油炼化业务,而减少化学品业务的投资。
这个问题关注了很久,但是答案要么是官网可以查到的简单介绍,要么是泛泛的经验判断,对问题中提到的优势和特点的回答貌似缺少一些。所以本人尝试对上述公司在化工和材料方面的特点做个概要说明,个人见解,欢迎。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