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法庭上见!”一家餐厅窃电被发现,老板拒不承认,反告供电部门未经其允许而拆查其电表,最终双方对簿公堂。这不是庭审现场,而是趣味模拟法庭中的一出小品,是南方电网公司普法形式的一次创新。
“六五”普法以来,公司抓住有利契机,不断创新形式,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推动普法工作制、品牌化,培育具有南色的文化,提升依企能力。
小品演绎,趣味
区别于一般模拟法庭,文章开头的“趣味模拟法庭”从小品入题,选取杨过和小龙女、孔乙己等大众熟知的人物形象讲述案情,一改传统“学院派”模拟法庭过于专业化、学术化的,以其趣味性、贴近性迅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巧妙地将枯燥的案件变得生动通俗,法律、法规的诠释也让一线员工更易于接受。
近年来,为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公司及其所属单位不断创新、丰富普法宣传形式,增强了普法效果。在制度上,出台了普法工作管理办法,实现普法工作制、规范化;在活动上,形成“法律诊所”、“趣味模拟法庭”、“法律直通车”、“法律AB剧”等品牌;在渠道上,开辟微博、微信等平台推送普法信息。
“用身边的案例、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普法取得实效。”公司法律部负责人认为,如果花了大力气普法却搔不到痒处、触不到病处,根子在于没有贴近群众实际开展普法。
“西游取经”,文化扎根
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普法工作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局,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公司法律部负责人说,中央企业资产规模大、任务重、市场挑战多,面临的法律风险更为复杂。对此,公司积极转变思,结合“六五”普法工作,开展文化建设活动,树立,培育“于心,守法于行”的文化。
“话说唐僧师徒经过诸多,终于取到了南网的,并开始了漫长的之旅……”在首个“12·4”国家日期间,公司法律部推出文化动漫电子课件,在全系统开展网络培训。课件以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贯穿始终,结合真实案例进行情景演绎,新颖的形式让人眼前一亮。
近年来,公司围绕《文化建设方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通过文化宣传日活动、法制、比赛、辩论赛等方式宣传,通过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审核等服务培训广大员工习惯,通过树立典型推广文化建设,进一步树立全员观念,培育具有南色的文化,让员工养成“诚信,规矩做事”的行为规范。
南网,重在实效
依企是推行依国的微观基础,是中央企业深化、做强做优的内生需要,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软实力。在推进“六五”普法过程中,公司始终将普法与依企相结合,将普法工作融入决策管理、生产经营及和谐发展,提高公司依企能力。
“一场官司十年伤”。重律纠纷对企业的人力、物力和公共形象所带来的损害往往无法弥补。为了将企业因违法经营和管理导致的重律纠纷降为零,公司在决策管理中,实现对重要经营决策提前介入、提前研究、服务,出具法律意见书或法律风险尽职调查报告;对各业务部门构建法律风险三道防线,并在营销、物资招标采购等重大业务领域,开展法律风险专项治理。
当前,随着国资国企、电力体制、企业内部的深入推进,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增多,对企业依理、合规管理、防范法律风险等领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公司适时制定《关于全面推进依企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从公司治理与制度体系、重点领域依法经营管理、法律服务保障、文化、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依企的具体要求和工作措施。 本报记者 彭文蕊